北京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:氢能、储能、合成生物等产业领跑全球
元描述: 北京市发布《关于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到2035年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,重点发展氢能、储能、合成生物、替代蛋白食品等战略性基础性绿色产业,引领全球绿色发展。
引言:
北京作为中国首都,在绿色发展和经济转型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。近年来,北京市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,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。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,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,北京市委、市政府于2024年10月1日发布了《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》。这份意见明确了未来十年北京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布局,并围绕绿色技术创新、绿色产业培育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、绿色文化涵育、绿色合作共建共享等五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。
北京绿色经济发展:未来十年战略展望
这份意见提出,到2027年,北京将有效提升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地位,绿色经济增加值稳步提升,绿色产业规模化、特色化发展加快,绿色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,绿色经济区域协同与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拓展。到2035年,北京将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,绿色技术创新、绿色产业培育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、绿色文化涵育、绿色合作共建共享五方面协同推进,绿色经济增加值显著提升。
H2: 北京绿色产业发展布局:打造特色产业集群
北京将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禀赋优势,因地制宜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化、特色化、协同化发展,有效带动京津冀区域产业链绿色转型升级。
- 科技创新高地: 依托中关村科学城、未来科学城、怀柔科学城、平谷农业中关村等平台科技资源优势,重点发展先进能源、合成生物、替代蛋白食品等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。
- 高端制造中心: 依托房山区、顺义区、大兴区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制造业基础,重点发展氢能、储能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气候韧性等产业高端制造与应用示范。
- 金融服务中心: 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、北京商务中心区、金融街、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金融集聚区域优势,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和“双碳”、环境社会治理(ESG)等领域绿色专业服务。
- 生态旅游中心: 依托门头沟区、平谷区、怀柔区、密云区、延庆区等区域生态资源优势,特色化推动体育文化、休闲旅游、自然教育、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,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。
H2:绿色技术创新:引领全球技术变革
北京将构建战略引领、基础支撑、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,加快形成国际新兴绿色技术策源地、绿色创新要素汇聚地。
- 战略引领: 突出战略科学家作用,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方向预测。
- 基础支撑: 依托国家实验室、全国重点实验室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、新型研发机构等资源,大力推动原创性、颠覆性绿色技术创新,优化完善成果落地转化机制。
- 市场导向: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。研究推动北京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,完善基础科研、应用技术转化和金融服务“三位一体”绿色技术创新生态。
H2: 绿色产业发展:培育未来经济增长引擎
北京将前瞻布局国际领先的绿色技术创新赛道,重点发展先进能源产业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、替代蛋白食品产业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、气候韧性和生态环保产业、绿色金融产业、新型绿色专业服务业。
1. 先进能源产业
- 氢能: 加快推动氢能高效制备、高密度储运等关键技术突破和装备产业化,提升氢燃料电池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,建设中远途、中重型氢能货运示范专线,推动建设一批生物质制氢中心。
- 储能: 有序发展全固态锂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新型液流电池等高比能、高安全性的先进储能装备。推动先进固态能量转化器件与装备产业发展。
- 太阳能: 大力发展钙钛矿电池、叠层电池等高效太阳能电池产业。
- 风电: 积极发展碳纤维、高效低成本抗腐蚀磁性风电新材料、深远海风电关键设备和材料产业。
- 智慧能源: 大力发展虚拟电厂、车网互动、能源互联网等智慧能源产业。
2.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
- 技术创新: 布局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,强化生物制造菌种计算设计、高通量筛选、基因编辑等创新突破。
- 产业集群: 依托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区,吸引生物能源、生物材料、环境保护等领域市场主体落地,打造一批具备研发、投资、高端制造等复合功能的产业集群。
- 安全保障: 积极探索制定生物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、科研伦理等管理规范,守牢生命健康和生物安全底线。
3. 替代蛋白食品产业
- 技术攻关: 加快发展微生物蛋白食品产业,推动菌种培育、细胞工厂构建、精准控制与放大生产等核心技术攻关。支持细胞培育蛋白底盘技术研究,突破细胞高效增殖分化、无血清培养基、支架材料、规模化培养、细胞收获等核心技术。
- 产业转化: 搭建产学研平台,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线,开发替代蛋白创新产品,促进研发成果的产业转化。
- 标准制定: 推动制定替代蛋白食品安全标准,开展技术安全和质量评估。
4.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
- 技术突破: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核心芯片、感知系统、智能座舱、动力电池以及路侧感知、智慧控制等领域,强化“车路云网图”软硬件协同发展。
- 场景应用: 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为引领,完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拓展智能货运、场站接驳、道路清扫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。
- 产业升级: 以整车企业智能网联新能源转型升级需求为牵引,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整车“智造工厂”,布局绿色智能产业链,构建绿色产业生态。
5. 气候韧性和生态环保产业
- 科技赋能: 围绕风险管理、早期预警、应急防护、救援装备等重点环节,加快发展气象、水文地质、森林防火、海绵城市等方面智能监测感知装备,以及安全应急机器人、应急通讯、生命侦测等智能应急装备与服务产业。
- 无人机应用: 依法依规推进无人驾驶航空器在植被保护、生态环境监测、消防救灾、农业管理等领域综合应用。
- 技术升级: 加快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迭代升级,积极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、新污染物治理、生态修复相关产业。
6. 绿色金融产业
- 金融服务: 落实金融强国建设要求,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、服务绿色转型为重点,强化优质金融服务。
- 绿色投资: 用好本市绿色产业发展相关基金,引导发展绿色风险投资基金、股权投资基金和耐心资本。
- 绿色金融产品: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,推动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评价体系,根据项目绿色化水平,建立完善精细化的绿色项目贷款贴息政策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,积极开发碳中和债、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、转型债券等产品。
- 绿色保险: 鼓励创新绿色技术首台(套)、碳回购等绿色保险产品,开展环境污染责任、绿色建筑性能等绿色保险业务。积极探索应用数字技术模拟气候灾害损失,创新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金融新模式,鼓励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发展。
- 绿色融资: 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、发行企业债券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(REITs)产品。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增强绿色交易主平台、产品创新策源地、国际合作新载体功能。
7. 新型绿色专业服务业
- 碳服务: 完善绿色服务生态体系,积极培育绿色专业服务新业态、新模式。做大做强碳服务,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(CCER)交易市场,逐步丰富产品种类、拓展交易主体参与范围。
- 碳排放统计核算: 持续完善本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,推动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碳排放数据真实可信水平。建立完善本市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,加快开发本地碳足迹背景数据库,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公信力、影响力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,推动高水平、国际化碳专业服务机构聚集。
- ESG服务: 促进ESG投融资、评级、鉴证、数据分析等多种服务业态协同发展,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ESG发展国际代表性城市。
- 绿色品牌会展: 做优做精全球能源转型大会